教育的真正價值何在?
怎樣做教育才能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如何做一名幸福的老師?
2018年11月23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會場,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高級研修班的近200名教師,聆聽了當代教育名家李鎮西做的一場直擊心靈的報告。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和國家強調教師隊伍素質建設的當前,李鎮西老師長達30多年秉持“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的教育信念和實踐,深深地打動了在座的老師們。他在講座中重點強調的幾個觀點,更是讓老師們不斷報以熱烈的掌聲,同時也陷入了久久的思考之中……
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
這是李鎮西老師在2018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演講的主旨觀點,同樣也是此次研修課堂的核心觀點。這句話來源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原話“人是最高價值”,這里的“人”指的是兒童,因此這話也可以表述為——“兒童是教育的最高價值。”按聯合國的標準,這里的“兒童”指的是18歲以下的人。李鎮西老師指出,如果我們承認“兒童是教育的最高價值”,那就意味著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尊嚴,尊重兒童的視角,尊重兒童的個性,尊重兒童的需要、尊重兒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兒童的發展潛力,尊重兒童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接下來,李鎮西老師從當前常見的教育現象入手,分析高考后學生集體撕書和兒童隨著入學升級逐漸失去學習快樂,是因為他們當初沒有想到,迎接著他們的是這樣的校園生活:做不完的試題,無休止的補習。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便習慣了這種畸形的教育,心平氣和地甘愿做應試教育的奴隸。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其豐富多彩的內涵只剩下兩個字:“刷題”!在這樣的“教育”中,人的價值已經蕩然無存。于是,“人”變成了“物”——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名利的工具……而真正的素質教育恰恰是讓每一個人都得到最好的全面發展——能上清華的上清華,能讀職高的讀職高,總之讓每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好的教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尊重兒童,意味著教育教學過程要有兒童情趣。
李鎮西老師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有意義”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說的,指的是我們的責任;“有意思”是站在兒童的角度說的,指的是他們的感受。
他提出,真正的教育過程,從來就不是師生之間單向的“我講你聽”“我說你練”的工程式的“機械操作”,無論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雙方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載體”,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人與人的關系――準確地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或者說已經融為一個整體。同時,只有當師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夠聽到對方的心跳、能夠感受對方的脈搏時,教育才能真正發生。在報告中,李鎮西老師展示了多組學校“兒童視角”的校園環境場景、與歷屆學生一起郊游、玩樂的照片,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老師們。
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幸福的人
在“幸福感”成為當前社會熱點話題時,李鎮西老師也提及了教師職業的幸福感。
李鎮西老師有一本書的名字就叫《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他認為,所謂“優秀”更多的是靠外在的評價,因此追求“優秀”就免不了要做給別人看,而且和別人比;但“幸福”是靠內心的感受,與別人無關。
同時他提到丹麥教學交流的見聞和感悟。他發現丹麥的教育者更注重培養一個一個的孩子他本身的幸福。再簡潔一些說,中國教育更多的著眼于培養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而丹麥教育更多的是著眼于培養“幸福的人”。在中國,我們更多地是培養“優秀”的學生,各種評優選先都是希望某一個人能夠“脫穎而出”,在這過程中,孩子其實失去了很多幸福。教育既要培養“有用的人”,也應培養“幸福的人”,不可走極端,但關鍵是二者應該找到平衡點。同時他認為,培養幸福的人,前提是教師本身必須幸福;只有教師是一個幸福的人,他才能培養出幸福的人。
最后,李鎮西老師以前不久央視制作的《面對面——李鎮西:教育的幸福》節目結尾。節目觀畢,掌聲四起。掌聲中飽含了各位學科帶頭人對李鎮西老師三十多年如一日“關注人性做真教育”的敬意,同時也包含了大家感染到他“享受童心當好老師”的幸福。
相信今天研修課堂上李鎮西老師帶給大家的這些場景,會如同一顆顆種子蘊藏在各位學科帶頭人老師們的心間,鼓舞他們在未來的教育時光中和自己的學生們共同生發出更多喜人的真教育景象。